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信息

交城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时间:2018-04-19       大    中    小      来源: 县政府办信息股

  交城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安排部署,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紧扣医改重点,创新发展模式,坚持体制机制大改革、医疗资源大统筹,推进普惠均等大卫生、全民共享大健康,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与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相结合,通过实施“353”综合改革工程,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实现了公益回归、群众受益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突出三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卫计、财政、发改、人社、编办等为成员单位的改革领导组和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工作。制订出台《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同步配套财政投入、人事改革等多个具体方案,细化任务目标,确保责任有效落实。
  (二)强化资金投入。坚决保障公立医院改革资金投入,2013年至今县财政累计投入4.02亿元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2018年列入财政预算专项改革经费280万元,为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三)强化人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2013年至今先后三批招聘医疗技术人员174名。截止2017年底,公立医院在编人员401人,占公立医院总编制的83.6%。重视人才培养,2017年投入100万元选派33名技术骨干赴北京301医院、阜外医院、北大医院等知名医院及省内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以人才为支撑,县公立医院泌尿系结石治疗成功率100%,心血管重症患者死亡率由2013年的33%下降到0.2%,危急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96%,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8.6%,群众就医更有安全感、获得感。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深化五项改革。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执行管委会决策。严格落实医院自主权,公立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进行内部科室设置、技术项目开展、岗位设置、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分配等经营管理。加强公立医院监管,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制定《交城县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方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聘用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2017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决议通过,公立医院通过现场考核办法自主选聘医学类研究生8名,建立起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薪酬制度,公立医院结合县域内全额事业单位职工薪酬水平,按照岗位分工、风险程度等指标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按考核结果分配职工绩效工资,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职工收入逐年提高。2017年公立医院职工年平均收入达到9.9万元,比2016年提高了13.9%,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深化补偿机制改革。药品零差率补助方面,县公立医院从2013年9月起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由此减少的收入县财政补偿不低于6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不高于40%。2013-2017年,县财政共补偿药品零差率销售1852万元,其中2017年补偿431万元,“以药养医”问题有效破解。职工工资补助方面,2013年开始,县医院人员工资财政补助比例由原来的65%提高到90%,中医医院人员工资由财政100%全额拨付,离退休人员工资由财政100%足额保障,减轻了医院负担,激励公立医院自主、高效实现公益目标。
  (四)深化医保支付改革。扩范围提比例,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多元复合式付费改革;将中医康复、针灸、推拿、日间手术、日间治疗以及住院前24小时内的急诊检查费用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医保补偿比例县级医院由改革前的70%提高到75%,乡镇卫生院由改革前的85%提高到90%,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2017年起,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和医保总额打包预付政策全面实施,有效激发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内在动力。医保兜底促进健康扶贫,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136”医保兜底(即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部分不超1000元,市内住院个人支付部分不超3000元,省内住院个人支付部分不超6000元),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项保障措施,有效缓解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同时,通过“三个一批”全年救助6800人、“双签约”签约率达到100%、慢性病报销突破“140+”、普通门诊挂号费免除实现全覆盖,健康扶贫成效显著。
  (五)深化医疗控费改革。把控制核心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来抓,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执行药品分类采购、网上集中招标采购、“两票制”及医用耗材限价采购,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全面推行医疗价格、药品价格公示制度。2017年全县公立医院业务总量增幅11.4%,药占比29.86%,比2016年下降4.74%,比国控指标低0.14%;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控制到19.8元,比2016年下降12.8元;医疗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为21.1%,较2016年提高0.6%。医疗控费降低了群众自付医疗费用,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三大提升。
  (一)广泛开展医联体合作,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县医院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与北京301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病医院、汾阳医院等建立了技术帮扶协作关系;特别是与北京301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并扩展到天宁、西营两个卫生院,危急重病人和疑难杂症会诊更加便捷,转诊更加顺畅。县中医院成为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集团分院,长期对口帮扶。医联体合作实现上级专家来交城坐诊带教、县级医院人员外出培训常态化,全县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二)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乡村群众就医条件逐步提升。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以入选全省第二批县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县为契机,深入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2017年8月,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10个乡镇卫生院组建的医疗集团正式挂牌运行,通过“六统一”运作,推进重心下沉、资源下沉,县级公立医院承担了更多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特别是医疗集团积极组织送医送药下乡服务,“1+1+1+X”家庭医生城乡居民签约率达到74%,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5%,群众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县级家庭医生的优质服务。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抽调15名业务骨干蹲点乡镇卫生院帮扶指导,县域内检查检验“一单通”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实现全覆盖,1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安装了HIS系统,5个通过“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评审,4个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带动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大幅提升,2017年门(急)诊人次较2016年增加4.5万人次,乡镇群众“常见病不出乡”目标逐步实现。
  (三)合理布局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制定《交城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争取到医疗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500万元,促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县城南部投资6.9亿元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交城分院项目(中央预算投资4000万元)进入内外装潢施工阶段,争取年底前投入运营,交城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机构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县城中部投资1441万元的天宁镇卫生院改造工程(中央预算投资300万元)于2017年4月份开工建设,年底前投入使用。县城北部投资5856万元的中医院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楼工程(中央预算投资1200万元)于2017年11月份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更多普惠医疗服务。全县范围内其余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特别是依托庞泉沟天然中草药优势,与振东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万亩中药材基地;投资100余万元在庞泉沟镇建设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在全县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中医馆,全面唱响交城中医文化。统筹资源布局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群众就医便捷性、公平性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