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稳岗就业 > 职业指导

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

 时间:2025-10-15       大    中    小      来源: 学习强国

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业态、新经济,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党中央对新就业群体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切看望新就业群体,称赞他们是“勤劳的小蜜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引导全党全社会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全国党建研究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开展研究,为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就业群体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在就业结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城市治理的“新触角”。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应该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聚焦这一重大课题,推动做好相关工作。

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开展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为什么抓、抓什么等根本性问题,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深化开展学理性研究,为探索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把理论研究的过程变成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这是把新就业群体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的必然要求。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凝聚人心和力量。新就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促进经济繁荣、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能不能始终将他们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开展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就是要深入探索如何针对新就业群体特点,有形有效做好党建工作,如何寓引领于服务之中,通过构建情感联结、增强思想认同,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引导这一群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这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群体类型和构成也越来越多样。其中,新就业群体人员众多、结构复杂,“痛点”多、“燃点”低,较易形成社会热点事件,进而引发各种矛盾。同时,新就业群体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行业治理中,支持新就业群体依法有序反映合理诉求,发挥他们的社会监督作用,有利于推动平台企业等完善运营模式,坚持和弘扬正确价值导向;网络治理中,强化对头部主播等群体的管理引导,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推动网络事业健康发展;等等。开展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研究,就是要把重点放在激活“人”这个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上,聚焦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等提出相应对策举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维护好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深入研究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的有效途径

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实践课题,要认真总结新时代以来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切实把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

深入研究如何加强“两个覆盖”。相较于农村、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传统领域的工作对象,新就业群体在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就业形态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区别,党组织组建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难、党员比例不高和教育管理难等问题比较突出,推进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创新。研究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重中之重就是研究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把党的主张、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新就业群体。要适应新就业群体特点,着眼增强党建工作辐射力穿透力,积极探索从新业态入手,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抓总部带全网,抓龙头带全链,促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同步推进,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同向发力,把新就业群体党员有效组织起来。

深入研究如何解决急难愁盼。新就业群体思想比较活跃、利益诉求多样,除了在平台算法、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社会尊重等方面具有共性诉求外,不同群体还存在差异化的问题和诉求。比如,货车司机和网约车司机停车难、休息难,网约配送员进门难、充电难,快递员四季无休、三餐不定,网络主播群体和自媒体从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等。要研究如何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和政策评估机制,实时掌握新就业群体需求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共性问题,畅通诉求表达通道,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在压实平台责任、困难帮扶救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多维发力,探索适应行业特点、紧贴群体需求、满足各方关切的服务管理有效途径,切实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深入研究如何凝聚治理合力。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更具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基层治理中具有“移动探头”作用,在行业治理中具有社会监督作用。当前,很多地方在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拓展管用的办法和途径上、在充分调动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要深刻把握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深入研究新就业群体与基层治理的关系和表现形式,研究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用举措,推动他们到城乡社区报到服务、在网上网下“两块阵地”发挥作用,争做基层治理的进步力量和有生力量,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深入研究如何健全体制机制。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完善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统筹力量、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要深入研究近年来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落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提出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对策举措,构建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行业管理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打通体制内外、贯通上下左右的强大合力。

三、持续提升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的研究质量

加强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是随着时代和业态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动态发展的研究课题,要持续改进研究方式方法,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推动在理论概括上取得新突破,在实践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与时俱进分析现状趋势。把厘清概念、摸清底数作为重要基础,精准定义新就业群体的概念、类别、规模、特征等,为群体精准“画像”,全面掌握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现状。注重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能催生的新变化,加强新就业群体组织形态、服务方式、业态形式、就业方式等变化趋势研判,超前提出应对发展趋势变化的措施办法。

全面系统把握规律本质。加强多学科综合比对分析研究,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分析新就业群体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注重分析当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影响做好新就业群体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的各方面因素,找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探寻把握抓好新就业群体党建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实事求是研究重点问题。坚持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研究要直奔问题、直面矛盾,把研究案头摆到基层一线,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深入平台企业、走到新就业群体中,开展驻点式、面对面调研,倾听一线声音、掌握一手资料,确保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对策提得实,在推动问题破解中提高和检验研究质效。

聚智聚力增强共识力量。要坚持聚智聚力、同题共答,充分整合党群组织、新就业群体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部门、社会研究机构资源力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研究,集思广益、合力攻关,使理论研究的过程成为思想引导、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

研以致用推动成果转化。研究的价值全在于运用,要把握好研究工作的时度效,坚持边研究边转化,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工作方案等,应用于新就业群体工作实践中,努力形成接续出成果、转化有效益的生动局面,为党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