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办公室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JCXZFBWJ-/2025-28156
发文字号交政办发〔2025〕7号 发布日期2025-04-15
发文机关交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农业产业
标题关于印发交城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主题分类农业_畜牧业_渔业 成文时间2025-04-15

交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交城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交城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交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交城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按照“壮大一产夯基础、带动三产促繁荣、撬动二产强动力”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一主两辅”规划布局,发展壮大“肉牛、蔬菜、食用菌”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坚决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播种农作物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2万亩、经济作物2.5万亩、饲草作物1万亩、其他作物0.5万亩。肉牛稳定存栏3.5万头、生猪存栏3万头、家禽饲养量140万羽。力争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三、重点工作

(一)夯实发展根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巩固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覆盖、全生物降解膜使用,开展主要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田建设,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全县耕地面积不减少、产量不下降、性质不变样,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覆盖率推进力度,抵御灾害风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二)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按照“一主两辅”产业规划,持续推动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肉牛产业以肉牛养殖为主导,依托交城县丰富的沟域资源和肉牛养殖基础,以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区)建设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区),逐步实现村场分离,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畜禽与污染物分离,推动由散养向适度规模转变。食用菌产业以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核心,以基地基础设施提升、巩固食用菌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吊袋木耳、蔬菜—羊肚菌轮作等模式,试验推广赤松茸等特色食用菌种植,为全县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模板。蔬菜产业围绕提质增效,推进设施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和设施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和普及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实现生产标准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杂粮(油料)产业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提效益”的思路,以酿酒、酿醋加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粱、杂粮等种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强化发展保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紧盯优势产业,做优品种、做深加工、做强品牌、做大宣传,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配套良种良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引进推广玉米耐密高产品种、蔬菜、油料等新品种。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做强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支持沙棘加工企业产品研发,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建设食用菌菌种、菌棒生产基地,进一步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品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加大特色农产品销售流通,做优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推介,参加省市农特产品展销会。坚持线上线下并举,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构建完善市场体系。

(四)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大力推广“土地托管”运营管理模式,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项目。深入推进省、市、县级示范合作社三级联创,打造星级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集约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五)擦亮发展底色,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强化源头治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坚持绿色高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引进示范微生物肥料、生物药肥等新型肥料,有效提高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四、扶持政策

(一)保障粮油生产安全

1.扶持主粮种植。鼓励发展小麦种植,对小麦种植每亩补助200元,其中市级补助100元,县级补助100元;推广一年两作粮食种植模式,即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对实施一年两作模式给予每亩补助300元。

2.扶持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继续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鼓励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助400元,其中县级补助100元。鼓励村集体规划并引导种植户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的村集体给予15万元组织奖,资金重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播种、收割、农业机械配套等。

3.继续扶持酿酒高粱种植。对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高粱每亩补助200元。

4.鼓励集中连片单作大豆。鼓励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豆种植,单户单作(净作)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亩(含3亩)以上的,在享受省、市奖补资金基础上,县级财政每亩再增加100元。单种(净作)不足3亩的,按照省、市级补助政策执行。鼓励村集体规划并引导种植户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500亩的村集体给予5万元组织奖,资金重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播种、收割、农业机械配套等。

5.粮油单产提升行动。鼓励单产提升基地建设,计划建设3个示范基地,采取“1+N”技术模式,2个粮食单产提升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每个基地奖补30万元;建设1个油料单产提升基地,种植油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基地奖补20万元。

6.油料种植。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中连片发展油料种植,种植面积连片达到5亩(含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奖补,在享受省、市奖补资金基础上,县级财政每亩再增加100元;面积不足5亩的,按照省、市级补助政策执行。油料作物包括油葵、胡麻、麻子、芝麻、花生等,流转土地要签订流转协议,要做到田间管理正常,种植密度等适宜;鼓励农户等主体利用田间地垄边缘种植油料的给予补助,按50米带长1米宽为一个种植单元,每个单元补助10元。

7.撂荒地恢复粮油生产。鼓励村集体、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采取流转经营、托管经营或合作开发模式开发撂荒二年以上耕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油料作物生产,每亩补助400元,执行2:1:1政策,即第一年补助200元,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补助100元。

8.鼓励非粮化耕地恢复粮食生产。对在耕地上种植干果、水果及其他苗木的“非粮化”耕地主动恢复粮食生产的给予耕地恢复粮食耕种奖补,每亩补助500元,补助资金重点用于购买有机肥、种子、生产设备等生产物资。

9.推广统防统治。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开展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对采取无人机、大型自走式防治设备统防统治完成5000亩以上的服务组织,给予防治作业补助每亩5元。

10.继续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实现愿保尽保,包括中央政策性保险、地方特色保险,农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60%以上,逐步实现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配套资金,农户承担保费不超过30%。

11.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全程托管等模式,对参与农业托管服务主体进行补助,原则上财政补助占单环节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各关键环节补助总额不超过100元。

12.巩固实施秋耕整地作业。为有效改善秋冬空气质量,防止秸秆露天焚烧,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继续在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镇等乡镇实施深翻或旋耕覆土作业,每亩补助30元。

(二)特色产业

13.大力发展肉牛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人工授精、黄牛改良技术覆盖面,给予黄牛改良每头补助100元;继续推进人畜分离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给予人畜分离工程补贴,每平米补贴300元。

鼓励肉牛产业链条式发展。围绕“山区拉架子、平川搞育肥”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我县肉牛产业化发展,鼓励肉牛繁育农户与规模化育肥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给予肉牛犊牛出栏补助每头200元,对育肥企业给予收购补助每头300元。

14.提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稳产能抓改造为重点,重点对10年以上(含10年)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提升改造,通过棉被更换、钢架整修、配套设施完善等,提高设施使用率,增加生产效益,改造后达到继续生产的日光温室给予每平米补助30元。

鼓励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产业,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6万元,新建塑料大棚每亩补助3万元。

15.巩固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继续扶持以吊袋木耳为主的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增收,对木耳菌棒给予扶持,每棒补助1.5元,同时要求种植主体做好废弃菌棒处理;推广设施蔬菜—羊肚菌等特色食用菌种植,推广玉米芯、作物秸秆、菌棒废料等农业废弃物种植赤松茸等特色食用菌,对种植羊肚菌、赤松茸等特色食用菌5亩以上的基地给予扶持,每亩补助2000元,逐步实现菌菜循环种植,增加收益。

16.扶持发展中药材种植。鼓励利用撂荒地、林下土地空间发展中药材种植,重点发展柴胡、党参、连翘、芍药、黄芩、金银花等多年生道地药材,对新发展的中药材每亩补助500元,并按照3:1:1补助,即第一年补助300元,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补助100元,一年生药材只补助第一年的300元。对2023年中药材种植继续给予第三年巩固补助每亩100元。

(三)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支持培育等方式,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7.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合作社扩大生产销售,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脱贫地区1000万元)可申报市级龙头企业资格,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脱贫地区2000万元)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资格,获得资格后可优先获得贷款。申报成功省级龙头企业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申报成功市级龙头企业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或对生产销售达到50万元的蔬菜生产合作社、企业可申报县级龙头企业,并给予扶持奖励3万元。申报县级龙头企业后,将优先享受县级相关扶持政策。

(四)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8.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发展农业产业加工,带动产业基地发展。对产业园产加销链条完善、产业内容协调互补、循环发展,并与本地原料基地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明显的,经县、乡两级统筹规划,重点在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奖励。对新建或改扩建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加工车间,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奖补,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设备投资。

19.鼓励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全县特有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禀赋,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研学”等新业态,发挥闲置土地、房屋、设施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种植业和特色餐饮业,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农业等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对发展休闲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投资给予奖补30%,奖补金额不超过5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设备投资。

(五)巩固脱贫经济产业

20.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鼓励和引导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下简称“监测对象”)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包括食用菌)、手工业等。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庭院经济的实行经济补贴政策,每户补贴上限2000元。

五、保障措施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成立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各乡镇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抓好配套资金、项目管理、组织验收、政策落实的监督和督促指导等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承担专班日常工作。专班自成立之日起运行至2025年底,到期后自行撤销,不再另行发文。根据工作需要确需保留的,由专班办公室作出必要性说明,经专班组长审定后,按程序报县政府申请延期。专班办公室不刻制印章,如有需要由县农业农村局代章。各乡(镇)人民政府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谋划者、组织者、推动者,也是项目落地实施的主体。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将今年目标任务层层明确、细化到人,确保高标准完成今年计划任务。各相关部门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监管者、指导者,要切实强化监督、指导、服务职责,采取定期督促通报的办法,掌握工作进度、发现存在问题、强化推进措施,扎实有效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凡直接奖补农户的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兑现农户,项目主管部门要健全资金使用追踪问责制度,防止侵吞、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发生。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如实上报项目奖补种类、数量,在验收中发现或者举报查实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的情况,依规依法追回已发放资金,数额较大的移交司法机关,对履职不力的工作人员由县纪委监委调查处理。

(三)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农业产业高质量项目优先支持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紧密、资金使用效益好的经营主体,并通过项目实施方案、协议等形式明确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带动生产、帮助产销对接、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明确群众增收的方式和目标,如未按要求履约,不予验收奖补。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前要加强向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报备工作,鼓励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同时要积极推动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与农村劳动力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就业、促增收,对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奖补类项目,按照奖补资金数量,严格要求带动形式、带动人数,优先吸纳脱贫户及监测户务工。

附件: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项目实施与验收细则

政策解读: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交城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解读

政策咨询:县农业农村局  农技推广中心  0358-3523042